<big id="1rnbi"><em id="1rnbi"></em></big>
    <center id="1rnbi"></center>
  • <big id="1rnbi"><nobr id="1rnbi"></nobr></big>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彰顯大國擔當,促進文明交流——回顧10年來故宮對外合作考古歷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3-03-31




      ——回顧10年來故宮對外合作考古歷程

      回顧10年來故宮對外合作考古之路,故宮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徐海峰感慨:局面來之不易,經驗可以借鑒。

      2023年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開局之年。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斑@些重要理論思想,為故宮博物院做好對外文化交流工作提供了切實依據?!惫蕦m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說。

      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對外考古。

      3月24日,故宮舉行文化對外交流工作媒體通報會。徐海峰指出,近年展開的多項中外合作考古項目,展示了中國考古學的理念、方法與手段,極大地提升了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學術影響力和話語權,彰顯了中國考古學者的大國擔當和使命。

      在印度,在肯尼亞,在阿聯酋……故宮考古人在行動。

      2014年,故宮博物院與印度喀拉拉邦歷史研究委員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合作開展帕特南和奎隆港口遺址的考古發掘、資料整理等工作。

      帕特南遺址是印度西南沿海地區開展考古工作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古代遺址。

      這里出土的中國瓷器,時間集中于16世紀到20世紀。出土物以青花、白瓷及釉上彩瓷品種為主,產地為江西、福建、廣東三地,以福建德化窯、漳州窯產品為最多。

      “這一時期是以中國瓷器商品為主的一個貿易高峰期?!毙旌7逭f。整理這些出口遺物時,考古團隊發揮故宮博物院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的優勢,在帕特南遺址設立臨時實驗室,開展印度本土陶器的分類檢測和研究工作。它促進了帕特南遺址各類遺物標本數據庫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對不同類遺物的產地和流布進行研究。

      2018年到2019年,對外合作的腳步來到阿聯酋。

      2019年,聯合考古隊對阿聯酋拉斯海馬祖爾法遺址保護區內的阿爾努杜德和阿爾瑪塔夫遺址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工作,并在遺址區進行系統區域調查。

      阿爾馬塔夫遺址的第一季工作是進行布方發掘,考古學者基本采用中國田野考古發掘方法。發掘的同時,他們還對朱爾法遺址區進行了地面踏查,采集了大量瓷器標本。經科技檢測和數據分析,該遺址區的中國陶瓷特點清晰地呈現在大家面前。

      從時間上看,可將中國陶瓷器輸入該地區的時間定為元代至明早期和明中晚期至清早期兩個階段;無論是遺址出土還是地面采集的中國陶瓷器,器型器類都與時代特征相符。地面采集到了明早期龍泉官樣青瓷和明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御窯青花瓷,這是明朝官方與該地區交往的珍貴實物證據。所有這些考古發現,對了解祖爾法遺址在印度洋貿易航線上和波斯灣出??诘恼?、經濟、軍事地位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除上述區域,在肯尼亞、中亞、希臘……也活躍著故宮考古人的身影。

      徐海峰這樣總結故宮博物院“走出去”考古的變化:從最初建立聯絡和接洽關系,到不斷增進互信,建立良好可持續的合作與溝通機制;從有限開展考古調查、以西方考古方法主導,到近年來開展區域系統調查并運用中國田野考古的方法理念自主承擔工作。

      他特別強調,清晰的學術思路與學術目標、多學科介入的方法以及完善的技術手段是“走出去”合作考古的根本依循和努力的方向。

      其實,“走出去”考古是進一步展現和完善中國考古學方法的客觀需求??脊艑W者在繼續發揮中國傳統考古學地層學、類型學、文化因素分析等方法優勢的同時,自覺運用自然科學方法,進一步提升考古信息的精細化采集水平、對考古材料進行多樣化闡釋?!拔覀冃枰鶕煌牟牧虾脱芯磕康?,推進中國田野考古方法體系的創新性發展?!毙旌7逭f。

      “走出去”考古也是展現中國科技考古發展水平的良機。徐海峰舉例說,利用故宮博物院文物保護的科技設施設備和人才資源優勢,考古人員在印度和阿聯酋考古中充分運用科技考古手段,進行采樣、檢測、化驗、分析,建立了遺存標本數據庫,有力提升了當地考古資料信息的采集、提取、解析和研究水平,成為“走出去”考古初顯成效的一個重要體現,也是與外方深入交流的一個重要契合點。

      徐海峰展望,未來可以進一步加大科技考古力度,依托中國—希臘文物保護技術“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積極運用多學科的方法與手段,對包括中國文化遺存及其他國家或地區不同文化遺存展開分析、研究與保護工作,以比較的視野、融合的路徑,促進各自文化遺產保護的創新與發展。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日本精品高清一区二区